舒城县千人桥镇:“三板”发力打造乡村振兴东乡样板
今年以来,舒城县千人桥镇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集中力量“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三板”发力,努力打造乡村振兴东乡样板。
一是“筑底板”,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紧盯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以易返贫致贫人群收支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为关注点,着力落实防止返贫致贫工作长效机制。全面优化基层网格设置,全镇建立基层网格125个,配备网格员125名,建立了自上而下排查和自下而上申报双向畅通渠道;强化数据比对,健全部门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今年共新增监测对象13户32人。大力发展到户产业,帮助105户脱贫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扶持金额42.282万元;开发光伏、人社、生态护林员三类公益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就近就业308人,户增收0.6-1.2万元/年。2023年全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8358元,同比增长14.3 %,增幅高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增幅。
二是“补短板”,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深化产业链意识,推广园区带村、村企合作、村村联建、盘活资源、产业融合等模式,实现资源整合,补足村集体经济“小散弱”和村级项目“撒胡椒面”短板。一方面坚持自主运维。或采取公开招租的方式,对厂房、大棚等扶贫资产面向社会发包出租,每年获得稳定租赁收入,如重阳村仓储项目及舒胜村养殖大棚项目。或村集体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对村资产进行统一经营,经营收益用于村集体和脱贫户增收,如张湾村冷库项目。另一方面坚持入股合作经营。先后引进舒城县山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舒城县千人桥镇童畈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舒城县朱传其农民专业合作社、六安市国转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等多家符合产业发展的企业,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如千人桥、下三、韩桥村稻虾共养产业。2023年全镇22个村(街)村集体收入达50万有9 个,平均村集体经济42万。
三是“锻长板”,扬土特产优势促产业发展。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培育一批彰显鱼米之乡特色的农产品,形成了粮油、粉扎、黄桃、草莓等具有农业产业品牌,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全镇一半以上的村或利用衔接项目、驻村帮扶、社会资本或其他资金成功打造“一村一品”,大大提升了辖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其中舒兴村发展“红美人”果冻橙种植,年收入约有30余万元。张屋村发展特色蔬菜、草莓轮植,两茬蔬菜、水果每可分别创收。韩桥、五里桥村发展25余亩羊肚菌,产值达50多万元。千人桥村、韩桥重阳村、张屋村、下三村引进积极发展稻虾共养,创钱大山牌稻虾米、五韩谭家圩稻花香及重阳香玉等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通过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优质品牌,带动村民致富、集体增收。
( 来源:舒城县千人桥镇信息站 作者:潘阳子)
【2023年安徽经济观察】粮丰产业兴 和美新乡村
舒城县汤池镇:小草莓映红乡村振兴“莓”好生活
杜集区段园镇:稳步推进“村社分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无为市洪巷镇:做强“四色”产业奏响“振兴”乐章
庐江县矾山镇:走访脱贫群众拉近干群关系
安庆市大观区:六举措强化乡村生态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舒城县:创新茶产业发展模式以茶兴业助推乡村振兴
利辛县孙庙乡:电商网点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器”
定远县界牌集镇:抓实人才工作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利辛县大李集镇:小红薯变身“金”丝条 ..
寿县众兴镇:村规民约,约出乡风文明新..
定远县大桥镇:扎实推进农村改厕 助力宜..
来安县舜山镇:00后返乡青年的养牛致富路
太和县双庙镇:加强小麦苗情监测,保障..
来安县大英镇:加强冬季油菜田间管理
来安县汊河镇天河社区:玲珑白菜喜丰收 ..
来安县杨郢乡:温室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太和县五星镇科技特派员越冬期小麦田管..
省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全省以多..
太和县赵集乡:加强小麦越冬管理..
太和县赵集乡:组织召开小麦规模..
霍邱县邵岗乡:巧用三力 助推集体..
来安县汊河镇:帮销鸭,村干部情..
安徽省2023年12月农业气象月报
主办:安徽省人民政府支持单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承办:安徽省气象局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安徽六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