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关注安徽六安羽毛产业及皖西白鹅养殖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2022年4月3日,《中国日报国际版》第3版(要闻版)头条关注安徽六安羽毛产业及皖西白鹅养殖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编者按:这一系列的故事展示的是在全球市场细分领域中占有一定份额的地方企业的故事。
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靠山村52岁的村民胡茂珍(左一)在羽毛企业生产车间加工羽毛球。(皖西日报记者 陈力摄)
一片雪白的羽毛在空中升起,随后又飘落在地。孙正海捡起它,把它放进成堆的羽毛中。然后,他拿起一个羽毛球向参观者展示,每个球上有16片鹅毛。
作为安徽华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孙正海见证了当地羽毛加工业的发展。这个面积6700多平方米的羽毛球生产车间就坐落在安徽舒城县的干汊河镇。
2021年,安徽华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向国内外销售了2400万余只羽毛球,约占全镇当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政府数据显示,舒城县所属的六安市每年产出1400多万羽皖西白鹅,这是一种当地特有的白鹅品种。
孙正海说:“白鹅养殖业为我们的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孙正海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是干汊河镇洪宕村人。90年代初,他跟乡亲们一起在农村地区做羽毛生意。
“我骑自行车去村里,从村民手上收购鹅毛和鸭毛,”孙正海说,然后他又把这些羽毛以更高的价格转卖出去。
做这个生意是个辛苦活,但利润还不错。很快,他就买了辆摩托车,这样就可以去更远的地方。
1996年,孙正海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个作坊,他把买来的羽毛进行加工——清洗、晒干和切片,然后将其出售给六安以外的公司。
后来,当地的羽毛球加工企业逐渐兴起,越来越多。
孙正海说:“之后我的业务量猛增,于是我又不得不从安徽省外购买羽毛。”
2017年,受电商影响,传统的销售渠道出现滞销。“于是我说服我的儿子和女婿从外地回来,帮我进行网络营销,”孙正海说。
据该镇党委副书记王焕然介绍,在当地,像孙正海的公司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随着这些企业的成功,拥有四万多人口的干汊河镇逐渐培养和吸引了更多的制造型企业。
王焕然说,这些企业一开始生产羽毛球,然后是球拍、运动服和运动鞋。
“如今我镇拥有100多家羽毛加工和体育用品企业,仅羽毛加工的年产值就达到了15亿元左右,”王焕然说。
孙正海说,由于舒城县的这类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当地很容易找到熟练的工人。
36岁的陈同为就是一个例子。她曾在当地的另外一家工厂工作,三年前来到华羽工厂,现在负责照看机器和其他工人的工作。华羽现在有150名左右工人。
陈同为也是洪宕村的村民,工作职责是质量管控。她的丈夫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而她则留在家乡照顾上中学的儿子。拿着每月将近4000元的工资,陈同为对她的工作和家庭安排感到满意。
而干汊河镇的另一位71岁的村民曹友俊赚得更多,方式就是养1200羽皖西白鹅。
二月初,曹友俊买来了小鹅苗。这是他第八年养鹅。
当地官员说,这些养殖户还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比如用于分担购买鹅苗的支出。
曹友俊说这些白鹅只是今年的头部批,大概会在三个月后出栏。之后,他还打算再养800羽。
八年前,曹友俊从养几十羽开始尝试,等到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经验了,便扩大了规模。
“不用担心销路,自然有很多买家,”曹友俊说,皖西白鹅这一品种不仅受到羽毛加工企业的青睐,还深受到餐馆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喜爱。
“我养鹅一年能赚到6万多元,”曹友俊说。
当地生产的羽毛是羽绒服装公司和体育用品制造商的首选。
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六安的羽毛羽绒产业出口额达到8.1亿元。
六安市政府在2019年的一项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该市的白鹅养殖规模将达到每年2000万羽以上,综合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版权声明:本文由安徽六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