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水田“搬进”厂房育秧更显“科技范”【7】
人民网六安6月6日电(记者王锐)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的“黄金时节”。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木南产业园智能工厂化育秧中心里,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培育秧苗的手段让记者大开眼界。
青青的秧苗,不再是长在稻田里,而是住进了宽敞明亮、高大气派的“小洋楼”,上上下下坐着“手扶电梯”,轮流到高处享受阳光和雨露滋润……
据安徽省扬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宗奇介绍,这些长31.8米、高5.5米的循环运动式育秧机都是今年春天才投入使用的。单台育秧机有14层,共含3000多个秧盘,并配有水肥药精准滴灌系统。
“这些机器每5天单机单批次可育水稻秧苗近200亩。而传统的室外人工育秧,1亩面积的土地里只能育出70到100亩可用秧苗,还需要投入数十人的人力。”高宗奇盘算道。
“有了这批设备,水稻育秧再也不是‘靠天吃饭’了,预计我们这30台机器一起运转,春季总育秧的可用面积将可以达到3.15万亩。”
据了解,往复式育秧机组设备在水稻季节过后还可培育食用菌和规模化蔬菜育苗、油菜育苗等,大大提高设备和温室厂房利用率,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在解决了人工育秧的繁琐流程和露天育秧土地资源的紧张情况下,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为粮食的稳产和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了高科技的加持,对于高宗奇来说,育秧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而是工厂化生产的技术活和脑力活。
据悉,木南园区地处六安市金安区北部,跨4个乡镇、16个村、1个国营农场,面积约10万亩,2009年启动建设,经过10多年努力,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22年,园区实现总产值37亿元。
事实上,整个六安市都在提升粮食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机服务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新建育秧中心124家、累计181家,稳步推进粮食生产精耕细作。
徽商银行推动主题教育在基层落地生根
安徽省农行与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签署战略合…
安徽:借势“长三角一体化” 贡献“上进…
大别山深处,爱足球的孩子再也不怕摔
安徽南陵:发力快递装备 闯出产业新局
长三角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联盟 缘何花…
宣城“雷锋超市”:店家分文不取 客官一…
“江淮粮仓”阜阳:打响小麦抢收战 全力…
安徽铜陵:一栋社区配套用房“暖”了两代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安徽六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